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只还有一个神能救渡我们”:一次直达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探索

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-01-25



海德格尔曾说:“哲学将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。不仅哲学不能,而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索和图谋都不能做到。只还有一个神能救渡我们。”他认为哲学归根结底是一种神秘主义,无非是一种理性神秘主义。


海德格尔与神学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贯穿了他的一生,但哲学和神学在他思想中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呈现。《哲学论稿》是他谈论神的新路径,其中让人难以琢磨的“最后之神”是他“神学差异”思想的重点。


那么“最后之神”的来源和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?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谈“最后之神”?“未来哲学丛书”新书《海德格尔的最后之神》,是一次直达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探索,从内、从外探讨海德格尔“最后之神”思想的否定神学渊源,并为理解其后期思想给出方向性指引。


未来哲学丛书

海德格尔的最后之神

基于现象学的未来神学思想

张静宜 著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



1/《哲学论稿》:

20世纪人类史上神秘的思想著作


20世纪三四十年代,海德格尔从“纳粹校长”的政治现实中回撤,先后写下了八个文本,并在遗嘱中约定需等他离世后才能出版,为这些文本覆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
《哲学论稿》是这八个文本中的第一本,也是最重要的一本,是继《存在与时间》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。但就其思想内涵而言,《哲学论稿》比《存在与时间》更奇特、更艰涩、更神秘,许多海德格尔的追随者因为该书语言琐碎无章,思想艰深晦涩,体系结构不明而感到万分沮丧。2012年,孙周兴教授在耗时七年翻译完《哲学论稿》后不禁感言,这本书大概可以被列为哲学史上翻译困难之最。


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

哲学论稿

[德] 马丁·海德格尔 著

孙周兴 译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
全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体系,海德格尔明言“体系的时代”已经结束。它由281个小节组成,每个小节又分成八个部分,除了第一部分“前瞻”和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分“存有”,海德格尔把余下的“回响”“传送”“跳跃”“建基”“将来者”“最后之神”称为六个“关节”。这六个关节构成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,表示它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内在的关联。



2/对“最后之神”的系统解读首次面世


《哲学论稿》之后,海德格尔还写了一系列神秘文本,他后期的全部思考都可以在《哲学论稿》中找到端倪,其中“最后之神”是海德格尔在《哲学论稿》中提出的既有哲学意涵又有神学意蕴的新概念,是关于人类未来的思想,解读“最后之神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
▲ 书末附有《哲学论稿》“最后之神”章节的中文版


虽然国内外的海德格尔思想研究已蔚为大观,但国内尚未见对海德格尔的“最后之神”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。


张静宜博士在书中阐释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否定神学之维,并基于现象学哲学的视角,在东西思想交会和融合的背景下追溯了最后之神思想的源头和影响,对于推进对海德格尔的后期存有思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。




3/不同维度揭开海德格尔神秘思想的面纱


海德格尔把“最后之神”看作传统哲学和神学的终点,是存在历史的最后一个关节。同时,“最后之神”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,开启人类历史全新时代的一个开端。本书尝试通过对“最后之神”概念的多维度阐释,找出其思想渊源。


一是站在海德格尔思想的神学维度,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神学文本的解读和分析,梳理其神学思想的变化,探讨“最后之神”在其神学思想中的由来。


二是站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哲学维度,通过对其不同时期哲学文本的解读和分析,梳理其哲学中否定思想的变化,并探讨这种否定思想作为其思想的内核,是否也同时契合于其神学思想。



三是将海德格尔思想纳入东西方思想的传承、交涉、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。通过论述海德格尔对谢林哲学(西方传统)的传承,揭示海德格尔否定哲学思想的谢林渊源。


四是从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出发,即从时间到时间性、从历史到历史性,将《哲学论稿》与其早期重要文本《存在与时间》进行比较研究,分析海德格尔前后期对于“时间性”和“历史性”等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和思考。从存在历史观出发,将《哲学论稿》与其同时期的重要文本《尼采》进行比较研究。




作者简介

张静宜

1973年生,湖北武穴人。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士,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,同济大学哲学博士。曾任中南建筑设计院工程师,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城乡创新设计院常务副院长、高级工程师,兼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。主要研究海德格尔哲学、基督教神学、日本京都学派思想。中国致公党成员,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、区政协人资环境委副主任。


目录一览


向上滑动阅览


终结,开端,在路上……(序一)

最后之神与四重整体(序二)

最后的人与最后的神(序三)

 

前 言

 

绪 论

第一节  《哲学论稿》中的最后之神

第二节  最后之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

第三节 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

 

第一章  海德格尔神学思想的路径考察

第一节  海德格尔论现象学与基督教神学

第二节  从形而上学的上帝到神性的上帝

第三节  天、地、人、神与最后之神:显隐与差异

 

第二章  最后之神的思想来源:否定神学传统

第一节  西方否定神学思想及其历史传承

第二节  海德格尔否定思想的文本考察

第三节  否定神学与哲学:从谢林到海德格尔

第四节  海德格尔与京都学派:

东西方否定思想的亲缘与印证

 

第三章  通向最后之神的路标:从现象学出发

第一节  从时间到时间性

第二节  从历史到历史性

第三节  时间—空间与最后之神

第四节  海德格尔与历史主义:误解与批评

 

第四章  从上帝之死到最后之神

第一节  从向死而生到上帝之死:来自虚无主义的神学否定

第二节  哲学的时代变迁:从希腊诸神到最后之神

第三节  本有、存有与最后之神

 

结 语

第一节 20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运动

第二节  海德格尔与20世纪基督教神学

第三节  最后之神:一种朝向未来的神学思想

 

参考文献


附录  最后之神



试读章节


向上滑动阅览


海德格尔在《谢林:论人类自由的本质》中以“无意欲”“泰然处之”来阐释谢林思想,也可能通过谢林了解到老子等的东亚思想。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内在的亲缘关系,最早源自海德格尔与日本京都学派的交往。20世纪以来,随着日本积极地派出青年学者赴德国学习,德国几乎成了日本学者的朝圣之地,许多京都学派成员有机会追随海德格尔学习。作为一个哲学学派,京都学派以佛教的“绝对无”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,其成员对“绝对无”概念把握的程度和向度也有所不同。

 

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(Nishida Kitaro)在其1911年出版的《善の研究》中指出,一个人的道德实践与其哲学的世界观密切相关。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过程中,西田不认同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,也不认同笛卡尔经由“我思故我在”所推论出的主体自我。

 

在西田看来,传统认识论中的主客二元论达不到对事物的真正认识。为了达到心物合一、主客不分的体验,西田提出了“纯粹经验”概念。所谓“纯粹经验”,即依据事实自身,完全舍弃自我个人的加工和判断。传统所说的一般经验中实际上总是夹杂、掺入了个体的某些思想,纯粹经验则是丝毫不加入任何个体的思维、判别、裁定的原始状态。纯粹经验和直接经验是同时和同一的,知识和对象是完全合一的。

 

除了纯粹经验,西田在建构自己的哲学时以“场所”概念来阐说“绝对无”。西田的“场所”概念从亚里士多德的基体(hypokeimenon)中得到启发。

 

对亚里士多德来说,我们的任何一个所指,都是可以被置于其他的存在之下的,即任何一个存在物都需要一个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基体和前提。猩猩是一种动物,动物就是猩猩的基体。我们通过“猩猩”这个单词表达猩猩时,“动物”作为其基体已先行被设定于我们的脑海之中了。柏拉图认为,在存在物之外的理念是实在和可靠的,亚里士多德认为基体才是实在的。

 

西田认为,从亚里士多德的“基体”概念出发,如果我们对一个存在物做不间断的终极追问,穷尽语言和思维的极限,找到的最终“基体”就是佛教的“空”或“绝对无”。西田实际上是在亚里士多德的“体”概念与佛教的“缘起性空”之间建立起某种等同和联系。在西田看来,如果亚里士多德的“基体”是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结构,那么“绝对无”就是最后的基体,是自身不再需要基体的基体,是自身不能有基体的基体,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“深渊”。





 

未来哲学丛书简介


点击图片可查看丛书书目简介


“未来哲学”是一种批判的哲学,一种世界性的哲学,一种历史的哲学。由著名学者孙周兴教授主编的“未来哲学丛书”,接续尼采“未来哲学”的命题之思,意在打开一条以将来—可能性为指向的哲学新路。




如有转载需求,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 “联系我们” 进行申请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

公众号

微博

书友会

哔哩哔哩

抖音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“只还有一个神能救渡我们”:一次直达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探索

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